咨询电话:400-000-6566
每月资讯
发布时间:1970-01-01

中仁华智 每月资讯

-2025年3月31日-

一、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关于开展医学检验医师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为加强医学检验专科能力建设,提升医学检验医师技术能力,推动检验科高质量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特制定了《医学检验医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医学检验医师管理试点。

(一)试点启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启动医学检验医师管理试点,目标是 2025 - 2027 年在全国遴选医院试点,完善相关制度,提升医师能力,拓展服务模式,推动检验科发展。每个省份推荐 1 - 2 家三级医院参与。

(二)重点任务

涵盖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技术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拓展服务模式、强化资源联动。如明确医师岗位职责,开展精准检验项目,加大培训力度,推动服务模式转变,促进资源下沉等。

(三)工作安排与要求

分为启动、实施、评估阶段。要求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领导,沟通协调,完善制度,提升服务能力。

四)政策亮点

    1.精准定位检验科职能。

    2.导向技术前沿。

    3.资源整合与下沉。

    4.实施人才激励。

二、关于印发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功能指引的通知

3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联合发布文件,关于印发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功能指引的通知,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和规范。
(一)主要功能

1. 区域医疗服务协同应用
           通过建立多个资源共享中心,实现医共体内信息互通和业务协同。如医学检验中心,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患者在医共体内就诊获取的检验样本,基层医师难以诊断时可上传至牵头医院,由专家诊断后回传报告;心电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等运作模式类似,分别实现心电波形、数字化影像、病理资料的远程诊断和结果共享 。远程会诊中心则以县级医院为枢纽,连接上下级医疗机构,支持多种会诊方式并实现诊疗信息共享调阅。

2. 便民惠民服务协同应用

           包含电子健康卡应用、“互联网 + 诊疗” 等 9 项功能。以 “互联网 + 慢病” 协同管理为例,以全县统一门户为入口,为慢性病高危人群提供筛查建档、风险评估等全流程服务。

3. 医疗管理服务协同应用

涉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合理用药审核等 5 项功能。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服务依托共享中心建立统一系统,加强质量控制,实现医共体内结果互认、参保人可查询、医保经办机构可调阅。

4. 公共卫生服务协同应用

包括慢性病、老年健康等 7 项业务协同服务。如慢性病业务协同服务,融合多方数据,针对多种慢性病开展规范化管理,构建上下一体化业务协同模式;妇幼保健业务协同服务通过建立统一系统,实现医共体内妇幼健康数据交互与资源共享。

5. 基层医疗卫生综合管理

包含综合决策管理可视化展示和人力资源、财务等 8 项统一协同管理功能,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面信息化管理。

(二)建设模式

1.强化省市统筹集成部署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基于省统筹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按照业务需求一体化推进应用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业务整体协同。

2. 统一信创网络管理要求

规范网络管理,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安全与稳定,为医共体业务开展提供可靠的网络环境。

3. 优化系统信息协同共享

促进医共体内各系统间信息的高效协同与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4. 完善数据信息安全保障

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数据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确保患者信息安全,让患者放心就医。

三、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2025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通知》

3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2025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通知》。

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 2025 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通知》,对医疗行业质量安全提升意义重大。其中,临床检验专业的两个关键目标备受关注,旨在优化医疗资源利用,提高检验质量。

一)提高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率

1.目标简述

检查检验在医疗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能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医疗费用,加快诊疗进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率通过计算互认结果数量与就诊患者已有检查检验结果数量的比例得出,统计项目范围依据本地区互认项目目录确定,并结合信息化工作进行监测。

2. 核心策略

医疗机构需建立完善互认工作管理制度,为医务人员提供支持;确保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符合标准并规范管理;加强检查检验科室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并及时报送信息;按规定参加质量评价,已标注互认标识项目参加评价频次不少于半年一次;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有条件的可开设检查检验门诊;加强医患沟通,对未互认项目做好解释;建立监测评估机制,按月分析反馈,对互认率异常情况深入调查改进;将互认工作纳入内部绩效考核。

二)提高室间质量评价临床检验项目参加率

1.目标简述

室间质量评价是保障和提升临床检验质量的关键手段,也是公立医院绩效监测的重要指标。国家及省级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通过监测反馈机制,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对确保检验结果可比性、推进结果互认、提升临床检验质量至关重要。

3. 核心策略

医疗机构要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完善室间质量评价临床检验项目参加率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参加室间质量评价的认识,鼓励所有临床实验室积极参与;建立监测及反馈机制,定期分析本机构参加率和合格率数据;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因素,制定并落实改进措施。

四、行业内重大事件

(一)首届中国体外诊断企业全球化出海论坛成功召开

2025 年 3 月 23 日,首届中国体外诊断企业全球化出海论坛于杭州大会展中心举办,由 CACLP 主办,浙江东方基因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张英主持开场,法国智奥会展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Romain Peiffert 致开幕词 。

论坛期间,上海健康医学院蒋海洪教授等多位嘉宾围绕体外诊断企业全球化议题展开演讲,内容涵盖中国医疗器械出口管理政策、越南 IVD 市场、加拿大投资机遇、英国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领域贸易投资、欧盟市场进入途径、美国 FDA 法规、优利特和菲鹏生物的全球化战略探索与实践、数字科技赋能医疗健康产业出海等。

此外,菲鹏生物与腾讯健康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将在 IVD、医疗器械及大健康领域围绕品牌共建、技术协同及行业解决方案开发等开展合作,联合举办医疗健康企业出海营等活动。同时,“菲腾启宸(Biovoyage)出海营” 全球行动启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CACLP 总经理戴蓓华与生命科学创新生态联盟(IDEA)理事长赵永清共同启动,助力中国 IVD 企业出海 。

(二)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年度报告

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年度报告(2024 版)》于 2025 年 3 月 23 日发布,对 2024 年中国体外诊断行业进行全面梳理,揭示行业现状、趋势、机遇与挑战。

1.政策与环境:医保控费、集采扩面加剧竞争,医疗器械管理法修订、LDT 政策推进提供创新支持。相关政策涵盖医药采购供应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改进、临床试验平台建设、设备更新、医疗监督执法等多方面。

2.融资与投资:IVD 企业上市平淡,丹娜生物打破近两年 “零上市审核通过” 僵局,二级市场再融资情绪低迷。一级市场投资节奏放缓,早期融资占比 40%。2024 年仅有一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家终止挂牌。

3.现状与进展:2024 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 810 亿美元,同比下降 30%(含新冠)。中国市场规模预计低于 1200 亿人民币,与 2023 年持平,本土品牌产品占比约 50%,整体产业规模低于 1700 亿人民币。

4.机遇与建议:未来五年中国 IVD 市场预计年复合增长率 5 - 8%,2029 年市场规模将达近 1650 亿元。行业技术创新趋势明显,如自动化、智能化、便携化、远程化检测等。报告建议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优化政策,推动 LDT 实施,鼓励家用自测产品开发,优化注册监管与创新投资。

(三)医疗界掀AI革命,谁在抢跑?谁能成功?

谁也没想到,DeepSeek问世后,最先被点燃的反倒是医疗行业。

1.“AI + 医疗”发展态势:2025 年有望成为 “AI + 医疗” 元年,自今年 2 月起,各地医保、卫健部门、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纷纷接入 DeepSeek R1 大模型,科技公司也与医疗界展开合作,应用场景广泛,资本大量涌入。不过,我国医疗系统内 AI 应用尚处起步阶段,面临供应商覆盖领域单一、系统间存在数字壁垒、合规性和数据安全有风险等问题。

2.天津 AI 医疗实践成果:天津全面应用 AI 医疗,微医控股建设运营的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该医院将 AI 医疗系统应用于医疗服务全流程,提升了医生服务能力和效率。2024 年上半年,微医控股营收大增,近八成收入来自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 AI 医疗服务。其收入已跃居天津市医疗机构前三强,远超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2024 年的收入。

3.微医 AI 医疗服务优势:微医控股构建的大模型融合临床数据与决策路径,制定了专病、慢病诊疗及合理用药规则。其综合 AI 医疗服务系统由 “AI 医生、AI 药师、AI 检查、AI 健康、AI 智控” 五大功能组成,覆盖医疗全流程,实现数据互通。在健康管理方面,提升了管理范围和效率,降低了医保拒付率,拦截了大量可疑或违规医保理赔。

4.助力基层医疗改革:微医控股以糖尿病诊疗为切入点,利用 AI 工具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增加了基层医院门诊人次,分流了上级医院收诊负担,降低了患者医疗费。天津健共体经验得到国家卫健委推广,微医控股收入增长,成为中国最大的 AI 医疗平台公司。

5.未来发展前景:国家卫健委推进 “三明医改”,倾向价值医疗。微医控股助力多地推进健共体建设,参与共建行业规范。未来,AI 赋能将更多向基层医疗 “下沉”,微医控股有望成为 AI 赋能全国基层医疗服务的样板,其价值将不断被市场认可。


© 2020 中仁华智健康产业(山东)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版权 鲁ICP备20022040号-1 技术支持:强比科技